顯示具有 推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推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不看《花甲男孩》


老實說,一開始是因為盧廣仲唱的歌才開始追《花甲》的。那首片頭曲〈魚仔〉游來游去,從〈大人中〉游到現在,還定不下來。當初在〈大人中〉裡聽到「長大後誰不是離家出走/茫茫人海裡游」,不誇張,差點哭出來。

或許是跟作者楊富閔同年出生,都是解嚴後的七年級囝仔。電視劇裡有太多既視感,同樣是鄉下孩子到台北讀書、生活和打拼,卻一事無成;和父執輩們像長不大的男孩們上演大家族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

在看《花甲》時總感覺那彷彿自己的故事在電視上演出。幕後花絮裡導演提到整劇主調設定為一荒謬喜劇,但對我來說,那故事卻真實到令我懷疑是否在我這一輩的人中,會不會大家其實都有著這樣荒謬的背景。

曾看到有人回應此劇有點「粗」,夾雜許多鄉土俚俗的台詞,但你知道,對我來說,那聽來是多麼親切與自然。導演也提到,並沒有故意要講髒話或是不雅的台詞,但這樣不刻意的表現更能凸顯每個角色的個性。我總覺得,對比在現今社會中,有太多用盡心機、道貌岸然的「雅」;劇中通俗鄉土的「粗」,那才是真摯的情感流露。

但其實也是很擔心廣仲的演技啊(也擔心太多),有幾幕我幾乎分辨不出到底是哭還是在笑,畢竟小小小的眼睛搭配大粗框眼鏡,以及總感覺傻傻的笑容,確實不好表達情緒啊!(幾次我都好擔心他念完台詞後就會脫口而出『耶』!)但出人意料地,廣仲特殊的表演風格卻更符合劇中主角設定,幾場已廣為人知的對手戲,也令人驚艷不已。

我極其後悔當初在員林火車站前墊腳石書店沒買下還是藍綠色背景,男孩坐在水泥圍牆上晾著兩隻腿的《花甲男孩》(但前兩天買的增訂新版封面也饒富趣味)。那時邊等著媽媽來接送,一邊翻閱〈眠哪會這呢長〉,想起大家族裡的幾場葬禮——確實是,每天庸庸碌碌忙得暈頭轉向的我們,荒謬地卻總得等到某人的告別式,才發現自己不是失根的蘭花,亦是「有家可歸,有棺可扶」的家族網絡裡的一員。

〈魚仔〉裡的「這幾年我的打拼跟認真/都是因為你」那總不想被人家瞧不起,在異鄉吞忍著許多苦的打拼辛酸吶喊,太俗濫的歌詞了,但每每聽來,卻都是重擊內心的莫大鼓勵。或許長大後每個人確實在某種形式上,都在離家出走。但我始終相信,總一定有一個地方,永遠在等我們回去。

當然還有更多,但說了這麼多還不去看花田少年,啊不是,是《花甲男孩》,那你去跟盧廣仲和楊富閔道歉。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隱忍不言的傷─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趁著年假,從連上中山室後方一個隱暗的書櫃(鮮少有人在意過這邊)裡翻出一本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利用獃在部隊留守的美好時光,就這樣複習了一遍那段動盪搖擺,不安的年代。

我們都知道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卻鮮少再去關心那曾經是一個怎樣的歲月。外族,內戰,政治的紛擾與混亂都讓我暫且拋諸腦後,在這塊土地上,那麼多的鮮血流淌,那麼多的屍首(失守)散落,以及那麼多的生離死別。如果那是為了和平所須歷經之毀滅,實在令人感到殘酷與不捨。

龍應台在書中加入了許多珍貴史料,不用硬梆梆的記載方式述說,以故事的方式呈現,交雜著不同時刻紀錄卻在同一時空發生的事件,每一段讀來都讓人感覺走入時光隧道,回到了當時基隆的港口、南太平洋的小島,或是台灣海峽的洶湧波濤中。

能在服役的期間讀完此書,令我對於一身迷彩衣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歷史不可忘,即使那是那一代人隱忍不言的傷,即使我們身處一個困惑的時代,那些埋沒的過去仍渴望發言,渴望被理解。

題外話,書中說到那時有人被抓去當兵時,職稱叫「代駝獸兵」,言下之意就是代替牛馬搬運之類的兵,過了六十年,中華民國的軍隊還是處處皆有此類(累)人的存在呀(苦笑)。

2006年6月3日 星期六

虛構的海──林達陽







像羅智成的序一般──「美滿而冷清」


初啟詩集,無法讓人即刻進入詩句的核心

我在字句堆砌的表層徘徊,那時候是忙碌的

表面彷彿冷冷清清,有一種內斂的情緒

在深處蘊藏著深刻的飽滿,平淡卻完善


於是我又讀了一遍,辭彙的使用有時是需要的

不必華麗,但必須精準而深入,不能浮躁

而令人感到賣弄。「虛構的海」裡有一種

在海底悠遊的閒適感,精確深鑿的詩句

偶爾會像海底冷冷爆發的火山一般。


「惟我們的海如昔

 無因的風動與巨大潮洪

 保持著那些疲老而決絕的慈悲和野心,那些神秘洋流

 被星群遙遙牽引而埋下的伏筆,潮間帶露出痕跡

 有人介入,且有人遠離」──《我們的海》


我突然想起蘇打綠的《是我的海》。


後來我發現他的詩是必須用讀的,不是用看的

我坐在床沿念了幾首,很有韻味。

現在很多詩是不押韻的,不過有壓押韻的好詩

讀起來特別令人感到舒服。


在北方潮濕的城市讀起國境之南的詩句

雖然是虛構的,卻有那麼一點真實。




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貓的報恩>,做你自己。



我還記得陳克華先生說的<同步律>,

而事情往往就這麼發生,

上次在朋友家聽了<貓的報恩>的主題曲,

沒想到在我返家後,電視就播映了。



<貓的報恩>已經上映一段時間了,

雖然同樣也是打著宮崎駿的名號,

(這次導演不是他,他是企劃,導演是他的弟子)

不過一開始卻沒有吸引我去看,

(那時候想說貓跟人又能有什麼好故事)



不過這次回家看了之後,

不禁又欽佩起宮大師了。



其實故事很平凡,

不過是一個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平凡高中女生,

(好像我們一樣)

有一天救了一隻貓,

之後所發生的故事。



其實最能觸動人心的便是那些細微而平凡的事物,

我覺得宮崎駿的動畫中便充滿了這些令人感動的片刻,

不管是<天空之城>、<風之谷>還是<神隱少女>,

主角們都在經歷一些事情後,改變了自己。



在<貓的報恩>中,也處處充滿了這種精神,

我還記得片中的貓男爵告訴小春說:

「你不必做什麼,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你如果不做自己,你就會變成貓」

這不就好像是在對我們說嗎?



我們也許都是平凡的,

也許也不會有什麼大作為,

但是我們可以「做自己」,

每天充滿自信的過著一分一秒,

那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其實「做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啊,

我記得以前聽新聞說現在日本的年輕人,

好像都很空虛的過日子,

渾渾噩噩的不知道在幹嘛,

我想宮大師應該想藉著動畫激勵日本年輕人吧,

不過,其實對於我們來說,

不也是一個很好的激勵嗎?

(上大學後好像也蠻渾渾噩噩的)



非常推薦草屯幫的大家觀賞喔。

(尤其是美拉跟酥酥的人還有愛殺,

主角也是女生,應該會比較有共鳴,

不過男生也可以看啦,主角很有個性美。)



也推薦給各位網友。

2006年4月25日 星期二

寂寞的遊戲





原來寂寞可以這麼深沉,

這麼龐大卻又細微的壓在肩上,

這是一本太過沉重的書,

而寫書的人也已經不在了。


我是不是也因為相同的寂寞,

因此和自己玩起這種寂寞的遊戲,

太隱密了,

有一些束手無策的悲哀在心裡深處,

隱密到我們忙著翻找,

卻一無所獲。


我彷彿,和許許多多的人一樣,

其實都只是想好好躲起來,

把頭深埋在雙腳之間,

時間靜止也沒關係,我們躲藏,

不需要滴答聲來提醒我們何時應該醒來,

而其實,我們太寂寞?


袁哲生我不懂,

我不懂你筆下那種孤絕而極致的寂寞,

彷彿你在享受一般,

像是嘴裡甜滋滋的白脫糖,

我小時候爺爺也給我吃過,

但是你好像不斷逃離自己而越來越遠,

我不懂,你太過矛盾,

跟我們一樣。


什麼事情會是這樣,

平淡到可以榨出礦泉水,卻又這麼哀傷,

角落、淺水艇、躲迷藏、牆

我看你父親的輪廓,你知道嗎?

我爸爸也曾在我睡著的時候偷偷扭燈,

坐在我的書桌前寫下紙條,

告訴我他知道我在考試前仍在看漫畫,

隔天我醒來,即使父親沒說過一句話,

我卻好幾天不敢望著他的臉。


你想念誰,

你好像也在想念著誰,我知道。

因為你跟我一樣。

只是我知道我會活的比你堅強。


因為,這個世界有時候,太寂寞。

 



2006年2月14日 星期二

一公升的眼淚/推薦

今天終於看完了日劇「一公升的眼淚」,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最催淚的一部日劇,

雖然我看過的日劇並不多,

不過我真的是一直哭一直哭。



總共11集的劇情,

紀錄著一個生命的勇者。



沒有連續劇灑狗血的內容,

真實且深刻地呈現病人與病魔搏鬥的真實故事。



主角是一個15歲的高中女生,

因罹患罕見疾病「脊髓小腦變性症」,

而逐漸失去一切行動的能力

原本燦爛的青春歲月,

慢慢的走向黯淡的路途。



也許是剛經歷一段父親與病魔纏鬥的過程,

因而我更能對於片中的一些人性糾結,

感受深刻。



片中不斷出現作者(也就是故事的主角)在對抗病魔中,

所得到的思索與想法,

一字一句,總是如此撼動我的內心。



對於生命,我們已經擁有了太多,

所以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



這部片真的給了我很多想法,

不只是一部日劇而已,

而是一部非常值得觀賞的生命篇章。





追風箏的孩子/推薦



對於我所讀過的那些書而言,

都是一種機緣,

我很少會自己看見一本書然後拿起來讀,

通常,都是經由別人或是書評的推薦後引起我的興趣進而閱讀的。

而我總是感謝著指引我進入每一本讀後令我感動或是有所省思的那些人,

於是,我也試著寫下我讀過的感想,

讓更多人能夠進入每一本好書的世界。



「為你,千千萬萬遍。」



剛開始讀時,我還不太懂這句話的意思,

不過後來,我才知道這句話背後那種平穩且深刻的意義。



故事從一個阿富汗富家少爺的敘述開始,

述說著他久藏於心裡的那個秘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秘密,

每一個秘密在無形之中塑造我們成為現在這樣的人,

而故事中的主角也是。



故事中說到許多的問題。

政治、宗教、人性、矛盾、階級、種族、貧窮。

作者把許多嚴肅艱深的問題在故事中慢慢的拓展開來。



整部小說建立在主角阿米爾、「僕人」哈山與父親身上,

故事情節深刻的道出父親與阿米爾的互動,

以及那個「秘密」,

而哈山,一個純真的孩子。



因為作者的關係,

故事中也講到了許多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以及伊斯蘭教,

讓讀者因此更認識了一個與我們如此不熟悉的世界。



我很久沒有那麼急切地把一本書讀完,

也許故事的情節並非完全真實,

但是作者對於人性的刻畫與對事物的見解,

著實令我產生許多的共鳴。



推薦網友們這本書,讀完後,你會更了解什麼是「追風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