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對答案


在很小的時候,約莫是國小吧,座位通常是幾張桌子拼湊一起,分成幾組。隨堂小考時,為了防止作弊,老師會要求我們把書包擋在面前,築起道德的防線。但是小學生總是自以為聰明,趁老師不注意,和要好的同學透過書包的間隙,互相對答案。「第五題你寫多少?」「450。」「有沒有搞錯啊?有這麼多嗎?」

在彼此不知道真正解答情況下,互相和對方對答案。但大多時候,總是堅持著自己算式準沒錯,等著看彼此的笑話。等到時間到,互相交換改的時候,老師在講台上一題一題報答案,最後的生死才會下定奪。

門診的時候,有時候病人一多,老師一個主治醫師分身乏術,底下的見習醫師、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等就得先幫老師詢問病人的狀況,了解病人主訴以及求診的來龍去脈後,再跟老師報告,等主治醫師得到最後的診斷以及裁定最後的治療計畫。

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兢兢業業地,拿著病人的病歷,心裡奉行著「望、聞、問、切」的原則,想方設法從病人口中套出疾病的進程:「痛多久啦?」「什麼時候開始痛?」「有吃止痛藥嗎?」「什麼情況下特別痛?」請病人張開嘴巴,這邊敲敲那邊打打。有時遇到棘手的病例,面對病人眾多的主訴,敲來打去都要變成朱宗慶打擊樂團了還是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

這時候就是請病人漱漱口,「等一下我請主治醫師來幫你看看喔……」然後趕緊落跑找老師討救兵。等老師一來,簡單問了幾個切中要害的問題,看看X光片,邏輯推理般下定診斷,有條不紊地擬定出多套治療計畫,並和病人討論出最終的版本。

隨著跟診的經驗多了,也慢慢在自己腦中構築自己的邏輯樹,盤根錯節地思考著每個病人的病情,歸納出一套自己的想法。因此,面對病人時,較能卸去年幼的羞澀,自信地問診。在向主治醫師報告之前,先在自己腦海裡沙盤推演一番,寫下自己的答案。等到主治醫師來了之後,和病人討論出結果時,像小學時和講台上的老師對答案一般,自己幫自己打分數。

但大多時候,總是能夠發現自己粗心大意的地方,思慮不周並驚嘆老師的神邏輯,為自己忽略的地方在腦海中默默地垂了好幾次心肝。但無論如何,我想這些扼腕不已的時刻都是使我們能夠更加進步的時刻,期待有一天,自己考卷上寫的,就是標準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