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牙床土石流



─專業把關,減少因雙磷酸鹽類藥物引起之下顎骨壞死

診間來了一個身型消瘦的老婆婆,張開口便看見空盪的牙脊上裸露著米黃色的一片腐骨,像是土石流一般從鮮紅的齒齦上爆發了出來。翻閱病歷後,經過詳細地詢問病史便可以輕易地猜出又是一個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導致的下顎骨壞死案例。


其實婆婆已經在診間來來回回好幾次了,每次都冀望著可以倚靠我們開予的藥物治好這病症,然而止痛藥抗生素或許只治標不治本,我們只能安撫似地用藥水將腐爛的骨頭暴露處沖洗再沖洗。

因為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藥品造成下顎骨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ONJ)的不良反應自2007年發佈以來,逐漸受到骨科及牙科醫師的注意。原本單純的拔牙傷口或是口腔感染卻引起嚴重的骨壞死現象,經病史追查後瞭解其服用雙磷酸鹽類的藥物史,因此,對於其所造成的藥物危害著實不容小覷。

令許多患者不解的是,原本用來「保骨本」,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為何卻反過來造成下顎骨的破壞以及壞死的現象,這個疑問也存在許多的臨床醫師心中。雖然根據研究,其真正的致病機轉仍未完全解開,但可能與藥物影響蝕骨細胞相關的骨頭重塑作用(bone remodeling),以及下顎骨特殊的生理結構有關。

然而,許多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的患者不單單只為了治療骨質疏鬆症,包括惡性腫瘤之高血鈣併發症及骨轉移治療等等。預防重於治療,身為臨床牙科醫師,應在拔牙或進行相關牙周手術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及藥物史,了解其是否服用或施打雙磷酸鹽類藥物,使用的時間長短、劑量等等,藉以評估其造成藥物不良反應之風險。

對於已經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也應對其症狀進行完整之評估,包括牙科病史詢問,骨壞死之程度,影響範圍之大小,以及詳細的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給予適時地監控及治療,甚至是更進一步地轉診至口腔外科專科醫師等,都是我們可以提供患者的協助。此外,患者初次發現口腔出現病灶時,往往是驚恐與疼痛的雙重折磨,因此,給予患者對於病情完整地解釋,使其寬心,也是我們的使命。

在預防方面,必須與骨科或其他科部門間進行案例討論,使其認知雙磷酸鹽類藥物在牙科治療上所造成的影響,在對於病患開立藥物的同時,也更能了然於心,並能特別告知患者關於藥物不良反應的症狀,使患者本身了解並注意口腔環境衛生的清潔。甚至是在開立藥物前,會診牙科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事先移除可能造成之後必須拔牙或進行牙周手術的病灶,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減少藥害的積極作為。

許多遭遇此病症的患者都是中年婦人或是老人家,對於生活品質及心理上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若能夠謹慎面對,將可以減少藥物併發症的產生,或給予遭遇藥物危害的患者莫大的幫助。


藥害救濟基金會「要健康徵好文」首獎
http://www.tdrf.org.tw/subject/02_index/01_main.asp?bull_id=5067&cate_id=221&cate_id2=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